2015-06-17

毛山稿肉骨茶

綜合與分析各種資料之後,基本上可以斷定:肉骨茶是一種源自馬來西亞、並流行於馬新兩國的傳統華人美食。

戰後有個名叫李文地的人,曾經在這些食攤當過伙計,後來在後街經營起自己的生意,他只賣家鄉燉肉骨,並以豬油炒飯取代蠔乾鹹飯,由於他在肉骨中加進中藥配方,一時大受食客歡迎。據稱傳說中的那些苦力就是把拾來的藥材拿到李文地的食檔集資煮食,之後他才參照配方加以改良,而變出巴生肉骨茶的最初版本。
後來有人為李文地取了個花名叫“肉骨地”,由於永春話裡“地”和“茶”同音,久而久之“肉骨地”就傳為“肉骨茶”,再加上吃肉配茶原是永春的食俗,李文地就乾脆掛起招牌寫上寶號“德地肉骨茶”!
於是“肉骨茶”一名正式誕生。
~《知食分子》林金城

在肉骨茶故鄉,或稱肉骨茶王國——巴生,肉骨茶幾乎遍佈每條大街、每個小巷、每個街角。在眾多的肉骨茶店之中,有那麼一家老字號,叫做毛山稿。毛山稿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從字面來看,感覺很像武林小說中高人閉門練武的地方。根據《星洲日報》的報導,真相是店名其實取自店主的外號狐狸哥,用福建話唸起來很像Mo Sang Kor,而Mo Sang Kor聽起來又很像毛山稿。這個道理就跟Musang King譯成貓山王是差不多的。因此,店主就索性將自己的肉骨茶店取名為毛山稿。

創立於70年代初期的毛山稿,在巴生班達馬蘭新村的歷史已超過40年之久。毛山稿的店面很不起眼,稍不留神就很容易錯過。技巧是,在坐彎以後駛入陳亞珠路(JalanChan Ah Choo)之後,就要多注意藏在大樹背後、頂著黃色招牌的木板店屋。儘管毛山稿的店面簡陋到極點,又只能吹自然風,但這種破舊的感覺總會散發著一種傳統的古早味。一個個水煲放在桌子與桌子之間的火爐上,看起來很危險,卻是最傳統的巴生肉骨茶文化。客人只要找到位子坐下來以後,就有人送來一個裝滿茶葉包的盒子。待客人選了自己要的茶葉口味以後,就會有人送來一壺小茶壺。喝光之後,客人採自助式服務自行添加熱水。

這麼多年來,毛山稿完全不使用海鮮、雞肉等食材,而是堅持使用傳統的炭火熬煮肉骨茶。這裡的肉骨茶只賣湯的,不賣干的;它也沒有供應太多配料,吃的純粹是肉骨茶的原汁原味,即是肉與茶(湯)。客人能夠依著個人的偏好,選擇自己喜歡的豬肉部味:排骨、三層肉、豬脚碗或是瘦肉。因為地方文化不同的關係,在吉隆坡一帶吃到的肉骨茶一般都是放入一個大大的瓦煲中,湯裡盡是豬肉、排骨、金針菇、蘑菇、生菜等等。巴生最傳統的店家,包括毛生稿在內,通常都是肉骨茶會被盛裝在小碗公裡,成為了另一種特色。

毛山稿肉骨茶的湯頭少如汁,但味道濃鬱、甘甜、不油膩,并帶有微微的醬油味,非常挑逗味蕾;湯里的肉肥厚卻不膩,軟中又帶有一點咬勁,拿著大塊肉直接吃的感覺更是爽快。據食家說,吃肉骨茶的時間最好是早晨8點多或傍晚6點多。因爲那時候的豬肉和湯頭最出味。

中國自古流傳一句古訓:“富貴傳家,不過三代”。要成功經營一個家業本來就很艱難,而傳統老行業的傳承擁有更多需要面對的難題。店家兩夫婦的手藝得到了兒女的繼承,生意也不斷擴大。除了JalanChan Ah Choo的老店以外,毛山稿也在Taman Berkeley以及Lot 10的十號胡同分別設立了新分店及檔鋪。毛山稿肉骨茶也曾憑著好口碑及好味道,入圍全馬20大最佳肉骨茶王,是肉骨茶故鄉——巴生多家肉骨茶店必吃的其中一家。

 毛山稿肉骨茶 Restoran Bah Kut Teh Mo Sang Kor 
145, Jalan Chan Ah Choo, Pandamaran, Port Klang, Pelabuhan Klang.










No comments :

Post a Comment

我想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