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衆多售賣Laksa的食肆當中,最常被推薦的五大食肆分別是金园茶餐室(Kedai Kopi Taman Emas)的灣島頭叻沙、Pulau Tikus的新華茶室叻沙、愉園茶室(Joo Hooi Cafe)、南光茶餐室的Kim Laksa以及Pasar Air Itam Laksa。
浮羅山背,位於檳榔嶼的西南部,就在檳島的另一邊,面積佔約1萬7345公頃。根據學者研究,“浮羅”是客家話Pulau的音譯,“山背”是客家話“山後”的意思;而浮羅山背的馬來名字原本叫做“Sebalik Pulau”,即是“島的另一面”,後來卻漸漸地縮短成“Balik Pulau”。檳城學者溫梓川先生在1978年出刊的《檳州客屬公會40周年紀念特刊》指出,由中國南來的客家人,於18世紀最先在浮羅山背上岸。因爲習性的關係,客家人開闢了荒山野林,從此在這裡定居,賴以農業爲生。在英殖民時期,英國人將豆蔻樹引進檳榔嶼並大量種植,成爲浮羅山背客家移民的主要經濟作物。除了豆蔻以外,浮羅山背的地形與地質,使這裡栽培出享譽全馬的經濟作物——榴櫣。
開埠百年的浮羅山背,基本上保留了鄉村形態的社會面貌。整個鎮子祇有一條大街,僅有2個交通燈。築立在大街的龍頭噴泉交通圈,是由殷商辜尚達所建造的著名地標,距今已有133年歷史,是舊時供馬車的馬兒喝水解渴的地方,同時也象徵著浮羅山背的繁華旺盛。鎮上還有一座百年教堂——Church of the Holy Name of Jesus,始建於1854年,由亞答屋翻新改造成今日的樣子。Ernest Zacharevic在檳島的最新壁畫作品,就在聖心小學對面店屋的側邊牆面上,是浮羅山背的最新地標。
浮羅山背的大街不乏食肆或茶室,但是他們總是跟叻沙離不開關係,5家之中就有3家是賣Laksa的。說起最馳名的Laksa,肯定非“金叻沙”莫屬。“金叻沙”是這裏的老字號。雖然年資比不上喬治市或Air Itam的著名Laksa,它卻在短短幾年間擄掠了許多人的胃口,一致獲得許多國内外遊客的讚賞。
座落在大街十字路口中央的南光茶室,本身沒有巨大、明顯的招牌。店外的路牌幾乎把南光茶室給遮住了。茶室旁的老巴刹早已夷爲平地,變成了一塊寬闊的空地,作泊車衹用,非常方便。茶室裏衹有幾張餐桌椅,茶室外仍有幾張撐著遮陽傘的戶外餐座。碰到假日的話,茶室便很快座滿。老字號“金叻沙”就在光茶室裡的某個角落。檔口設置簡陋,但非常整潔。攤位的玻璃櫃子上、下兩層整齊地排放著現場吃的碗公和打包吃的塑膠袋,看起來攤主做事非常有條理。在攤位後面則有一張長桌,是“金叻沙”的“出菜口”,是Laksa在送上桌以前的最後一道程序。上菜的速度基本讓人滿意。
根據《光華日報》一篇有關“金叻沙”的報導, 這家Laksa已有30多年歷史,由尤水源先生一手創辦。因爲年事已高,他決定將烹調Laksa的秘訣傳授予好朋友。“金叻沙”擁有兩大招牌菜;除了檳城最常見的Asam Laksa之外,另外還有一個Siam Laksa,都是來到這裏絕對不能錯過的美食。
來到南光茶室,也別忘了點上一杯與“金叻沙”匹配的招牌飲料——豆蔻汁酸梅。白豆蔻汁加酸梅,在某種意義來説,應該跟平常喝到的沙梨仔酸梅差不多,衹是沙梨仔換成了豆蔻汁。白豆蔻汁加酸梅擁有微酸、微甜、微辛的奇妙感覺,喝完之後,感覺會很涼快,非常好喝。
南光茶室
67 Main Road, Balik Pulau, Penang
“金叻沙”的瀨粉具有順滑和爽彈的多重口感,非常好吃。酸、香、辣俱全的魚肉鮮湯,加入了條狀黃瓜、黃梨、洋葱、香茅、薄荷葉,單是賣相與色澤,就使人對眼前的這一碗Asam Laksa充滿信心。客人還可以依照客人本身的口味,以量把裝在湯匙的蝦膏倒入湯里;蝦膏非但不會搶走湯頭的香味,反而讓整碗Laksa更加的濃鬱芳香,味道很足。
豆蔻原產自印度,又分爲肉豆蔻(即白豆蔻)以及小豆蔻。後者是世界最古老的香料之一,氣味香甜,是製作咖喱的主要材料。白豆蔻的味道辛涼微苦;外殼打開以後會有獨特的香氣,具有消化、安眠、治療風濕的功用。
No comments :
Post a Comment
我想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