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10

汕頭街古早味火炭曼煎糕

或許有很多人都是趁入夜以後,才選擇到汕頭街尋找美食。早晨的汕頭街,確實沒有夜晚般熱鬧,卻可以讓人放下腳步,仔細地欣賞老街的一景一物,深入地體味喬治市的人情世故。

在清晨的汕頭街,依舊可以看見許多老舊的攤販,在售賣著各種傳統小食,如炒粿角、經濟粉、曼煎糕等等。炒粿角攤和曼煎糕攤是兩個相鄰的攤位。除了同在汕頭街以外,炒粿角與曼煎糕的攤主,更是難得依舊堅持傳統老方法製作的老行業——他們不使用快速的煤氣爐,而是用最原始的火炭或木柴作爲生活工具,把令人懷念的味道保留了下來。


這個其貌不揚的小攤販,曾榮獲2002年檳城皇牌小吃,很是風光。得獎的牌匾就懸掛在流動餐車的鐵枝上,與餐車緊緊地綁在一起了。現任攤主是一對老夫婦。據説,老闆製作曼煎糕的手藝傳承至他的義父。由於義父的孩子們都不願意繼承這們生意,他便決定接手,將這個已有30多年歷史的傳統小吃生意扛了下來。





汕頭街曼煎糕的流動小攤子祇有6個平底小鐵爐。老闆會將老闆娘調好的麵糊適量地倒入小鐵爐裏,然後再加入其它配料如牛油、花生碎、砂糖、玉米粒、雞蛋等等。經過一段時間烘烤以後,一絲不苟的老闆就會用小鏟子將圓圓的曼煎糕剷出來,並把它對折成半圓形。

在製作過程中,老闆還會不時檢查平底火爐底下的炭火。火炭的火候掌控不好,即會影響到曼煎糕的口感。因為僅有6個小圓爐的關係,短時間內能製作完畢的成品都不多。就像許多檳城在地人會對遊客說的話一樣:“要吃好料就要排隊等”。





汕頭街曼煎糕依不同的口味和喜好而分成花生(原味)、花生+玉米、花生+蛋,以及豪華版的曼煎糕(即花生+玉米+蛋);價格介於MYR1.10至MYR1.80之間。

汕頭街的曼煎糕,旁邊烘烤得香脆,中間厚實如糕。中層夾著的花生碎、砂糖、玉米為曼煎糕提供了丰富的口感。而這些配料的分佈也十分均勻,因此絕不會咬到某個部份會特別甜,或完全沒有味道的情況。






因籍貫和語言的關係,曼煎糕又被稱作慢煎糕、萬煎糕,或是中式pancake。
關於曼煎糕的歷史最早追溯至咸豐五年(1855年)。那時,軍機大臣左宗棠率領清兵前往福建,平定太平天國之亂。爲了讓軍隊吃得飽,他靈機一動,便把福建生產的蔗糖和花生碾碎後撒在煎餅上,將傳統的鹹味煎餅改良成爲甜味。這種食用方便的街頭小吃,後來流傳到泉州、臺灣,甚至是南洋。

在福建泉州及台灣金門,這種煎糕叫做“滿煎粿”,傳到台灣稱為“麵煎餅”、“麥仔煎”或“麵煎嗲”,下了南洋,於檳城登岸後則化作福建方言Ban Chang Kueh,中文寫成“曼煎粿”或“慢煎粿”,到了怡保則稱為“大塊麵”,南下吉隆坡一帶廣東人把它誤稱為“煎燶包”(其實煎燶包是另種傳統煎餅的名稱),再到新加坡,則寫成 “麵煎粿”或 “米煎糕”。
——《知食份子》林金城

如今,曼煎糕已成為了無人不曉的街頭平民小吃。這個原本產自中國福建的平民小吃,流傳到本地之後,已經成爲本地各個地方、各個種族都在製作、售賣、享用的傳統老味道。

No comments :

Post a Comment

我想吃